原文:
如理實見分第五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」「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」「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」佛告須菩提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金剛經原意摘要
佛陀問須菩提:「能不能用外在的形相看到如來?」
須菩提回答:「不行。」因為如來所說的「身相」,並非我們用眼睛執著的形貌。
佛陀進一步提醒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這並不是否定萬物的存在,而是邀請我們看穿表象的限制,進入更深的本質。
當你能看見相的美麗,卻知道它並非永恆,這種自由的看見,就是「見如來」。
(一)對應現代煩惱
A13. 心思紛亂,難以靜心與專注
A14. 習氣難改,貪嗔癡反覆出現
A15. 常批判社會與他人,生厭世感
金剛轉化說明
→ 心思紛亂,是因為被太多相牽引。
新聞、訊息、別人的情緒……像浪潮般推著我們跑。但當你在看見的同時,默念「這是相」、「假的」,心就像回到岸上,不再被浪捲走。
→ 習氣反覆,是因為誤把過去的相當成自己。
「我就是容易生氣的人」「我天生沒耐心」——這只是暫時的相。當你看見它的非相,你會發現自己比這些習慣更廣大。
→ 厭世與批判,是因為自己遠離了本我,無法升起高頻意識能量,並認定表相就是真相。
社會的黑暗、他人的缺點,都是表面的相。當你看穿它們的非相,就會發現:即使在陰影裡,也有光在流動。這種看見,讓你既能欣賞世界的美,也能不被它的幻象困住。
修心建議:日常「見非相」練習
靜心觀相:當腦中擁擠時,停下來對自己說:「我看見它,也看見它如浮雲。」
習氣轉換:當貪嗔癡升起,對它微笑,輕聲說:「你只是幻相,我願意走向更廣的自己。」
美與非相同在:看到美好事物時,先欣賞,再在心中說:「它很美,我享有它但不必糾結或抓住它。」
提醒語:
「我看見相的美麗,也看見它的本質自由。」
「習氣只是幻相,我的本質比它更寬廣。」
「世界的美,不因它是幻相而減少,反而更值得珍惜。」
「看穿相,我更能自在地擁抱世界。」
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而我在虛妄中,看見真實。」
金剛轉念句:
❶【你什麼都不缺,只是忘了自己是誰】
你一直忙著追尋,追著金錢、愛情、成就、答案。
但你從未真正停下來問:「我已經有的,是否正是我在找的?」
你並不缺乏,你只是太忙於相信「缺乏」這個謊言。
❷【世界沒變,而是你的選擇】
你眼中的世界,是你內在的倒影。
當你選擇放下戰鬥,放下攻擊與比較,你會發現:
外面的世界,從來沒變,是你變得溫柔而自由。
❸【寧靜不是一種狀態,是你本來的樣子】
你總以為寧靜來自於一個安靜的地方或安穩的生活,
但真正的寧靜,不在外面,也不在未來。
它就在你不再抓、不再逃、不再分離的那一刻。
❹【你不是猴子大腦,你是看著牠跳舞的覺知】
你的猴子大腦會吵鬧,會幻想,會上演各種災難劇。
但你不是那些念頭,你是那個看著一切的寂靜臨在。
當你記得這一點,所有念頭都會變成風景,不再控制你。
❺【你是光,不是你的習氣】
習氣就像塵埃,再厚也遮不住太陽。
你不是那一個總是會犯錯、難以改變的人,
你是那個每一刻都能重新選擇的自由存在。
❻【你從不孤單,是你轉過頭沒看見愛】
愛一直在,只是你習慣用過去的眼光來找它。
你用防衛、遣責、控制在呼喚愛,
卻忘了——愛從不透過戰爭抵達,它只會在敞開時顯現。
❼【別人怎麼看你,不重要,你怎麼看自己才重要】
你不是別人眼中的樣子,也不是世界貼給你的標籤。
當你不再為了迎合而活,你會發現自己的光,
原來一直都不需要證明。
❽【寬恕不是為了對方,是為了釋放你自己】
放下不是妥協,也不是說他們沒錯,
而是你值得自由,不該再為過去戴上枷鎖。
你不原諒,是你自己被關在牢裡。
❾【你不是這個身體,也不是這顆腦袋】
你有身體,但你不是身體。
你有思想,但你不是那些想法。
你是那個能觀察一切、卻不被綁住的存在。那才是真正的你。
❿【現在,就能回家】
你以為還要很久,還要修很多,還要做更多。
但家一直在你腳下。現在,就是你回家的門。
(二)《金剛經》現代白話
問題的核心:你能用眼睛,看見真理嗎?
佛陀對須菩提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:
「須菩提,你怎麼看?可以透過肉眼所見的身相,看見如來嗎?」
須菩提毫不猶豫地回答:
「不可以,世尊!不能以身相見如來。因為如來所說的『身相』,其實並非真正的身相。」
這一段對話像是一道閃電,直接切開了我們對「成佛」的錯誤想像。
很多人以為成佛是「修得光明莊嚴」、「有三十二相」、「容貌莊嚴不可思議」,但佛在這裡說得非常清楚:
真正的佛,不是你看見的那個形象,而是那個超越一切形象、但又能透過一切出現的無相存在。
不住相的修行,才能如實見佛
前面才剛說過,真正的布施,是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;
現在進一步說:連對佛陀的形象也不能執著。
為什麼?
因為你若執著形相,那你所看見的永遠只是「表象的佛」——那個在你念頭中構築出來的佛,
而不是那個活在你之內的無限覺知與慈悲的如來。
佛陀這樣問須菩提,是要確認:
你有沒有真的「如理而見」——
不是用眼見、不是用信仰、不是用觀念,
而是用你內在完全覺知的智慧,看見那沒有形相、卻無所不在的真實。
如來不是什麼外在的樣子,而是你已忘記的本質
佛說:
「所有你看得見的相,其實都是虛妄。
如果你能在一切相中,看見它們不是相,那你就真的見到如來了。」
這句話可以說是整部《金剛經》的驚雷之一。
「相」,就是你所認為的一切:你自己長什麼樣子、別人怎麼看你、你修得怎麼樣、佛是誰、愛是什麼、真理是什麼……
「虛妄」,就是:這些都不是你想的那樣,它們都只是念頭的投射、感官的影像、語言的幻影。
你所認為的「佛像」、你所信仰的「神性」、你努力追尋的「成就感」,
如果你以為它們是真,那你永遠與真理擦身而過。
但如果你能看穿這一切——不是批判它,而是溫柔地穿透它,知道它只是「非相」——
那麼你就真正見到了如來。
真見如來,是穿越形式、進入本體
「如來」不是一個坐在金身佛像裡的存在,
祂是穿透一切形象與語言的純粹實相,
是你此刻正在經驗、但常常忽略的「無形的覺知」。
當你不再尋找「哪個樣子才是佛」,而是在每一個當下的清明中,遇見你自己最真實的存在,內涵了喜悅、覺知、豐盛、感謝、自在、滿足…,那就是見如來。
結語:真正的實見,是無眼可見的光明
所以——你不能用眼睛去見如來,也不能用念頭去想如來。
真正的見,是不見而知、不住而現、無我而在。
這不是一個比喻,也不是一種高深境界,而是此刻你就可以開始體會的實相:
當你看見一切相都是「非相」,不用五官、不用六塵、不用定義去限制,
就在這覺知之中,佛性現前。
而你也將明白:從來沒有離開祂,從來就是祂。
(三)《金剛經》靈性釋義
親愛的當下佛,
請深深地聽進這句話的頻率——
「可以身相見如來嗎?」
你的本我在對你微笑。祂知道你會答:
「不也。」
因為你已經開始明白:
你所見的每一道形相,不論多麼莊嚴,都只是暫時的投影。
即便是佛的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,也只是為了接引你走近真實的門檻。
但門的彼方,是無相的實相,是無住的如來。
你要看見的,不是一個有形有相的佛,
而是那個早就在你心中沉靜無聲、無形無名的覺知之光。
真正的看見,來自「如理」,來自不被相迷的清明。
這不是拒絕形相,而是穿透它們,直到看見相後的空、影後的光。
只要有五官、有名、有相,就落入了定義與限制,就不是純粹的覺知。
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
煩惱的本質是假的——水中之月、鏡中之花、夢中之景
但沒有否定世界的美麗與美好,而是邀請你更深地去覺察它的本質。
不是不存在,而是提醒你:「不要停在表面,你值得看得更深、更美、更廣、更全面、更狂喜。」
面對煩惱時,你對著它說:「假的。」你將會有一股高等意識的流動取而代之
面對美麗與美好時,你也對著它說:「假的。」你反而會更加的狂喜,因為你更能享有而不貪著糾結。
純粹的覺知,才是你的本我。
當你能夠這樣看——
不是用肉眼,而是用心眼、用覺知之光去看:
「我知道這一切有其美麗,但我不貪著糾結於它。」
那麼,你就已經在「見如來」了。
如來不是一個形象,而是一個狀態。
不是佛像中的金身,而是你每一次無執的心念、每一個超越分別的選擇。
你不是要找到一尊佛來膜拜,
你是要活出那個本就在你之中的無相佛性。
靜心金句:
「我自在地穿越萬象,不糾結執著於一相之中。」
「我現在就與諸佛如來同在,因為我覺知——一切非相。」
「我本是佛,不因形相而生,不因形相而失。」
記得,
真正的金剛智慧,是當你看見所有相都是愛的編織、都是夢的布幕,
而你依然能微笑著,活在這夢中而不迷失,創造出你的美夢。
這,就是如理實見。
這,就是見如來。
不是否定世界,而是看透世界。
不是捨棄歡愉,而是不貪執糾結。
覺知一切是假相,才能更深地擁抱真相、與真相一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