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一體同觀分第十八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肉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肉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天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天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慧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慧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法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法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佛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佛眼。」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,佛世界如是,寧為多不?」「甚多,世尊!」
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: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
(一)現代白話
如來的五眼,不是為了「看更多」
佛問須菩提:「如來有肉眼嗎?有天眼嗎?有慧眼嗎?有法眼嗎?有佛眼嗎?」
須菩提一一回答:「有。」
這五眼代表五種視野:
肉眼:凡夫之眼,範圍有限。
天眼:超越肉眼,可遠視、透視,但仍是感官的延伸。
慧眼:聲聞、緣覺的智慧,看見一切現象如夢如幻、如鏡花水月。
法眼:菩薩之眼,涵容並洞見一切緣起性空,慈悲運用無礙。
佛眼:佛的視野,洞見一切存在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清淨無障無礙、圓滿無欠無餘。
但重點不是「佛能看很多東西」;
看再多風景,如果還有一個『我』在看,那依然是分離的幻象;
你不是看的人,也不是被看的世界,你是那個看與被看同時出現的無限覺知;
看見不是用眼睛,而是用愛的視野,因為愛看不見差別;
真正的佛眼,不是取得更多視覺能力,而是在同一剎那,洞見一切為一體,沒有隔閡。
一體的視野
佛用恆河的沙作比喻:
一條恆河有無數沙子,若每一粒沙又變成一條恆河,那數量將無法想像。
佛說,所有這些無量世界、無數眾生的心,他都悉知悉見。
聽起來像是「他心通」,但真相不是窺探別人的思想——
而是因為在如來的視野裡,所有心本是一心。
沒有分別,就沒有「別人的心」與「我的心」。
你不是個體的心,而是那唯一的意識之場,所有心念在其中升起又消散;
當你與全體合一時,你知道每個人的心,因為他們的心就是你的心;
你所見的一切心,不外是你自己心的投射,當你療癒自己,你同時療癒了所有人。
為什麼佛說「心非心,是名為心」
佛指出,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。
因為「心」只是時間與記憶上的假立,它沒有固定形體,也找不到真實的起點。
你花一生找心,最後發現那只是故事的旁白;
你是那個看見心念升起的覺知,不是那個心念本身;
心若用來製造分離,它就成了幻象;心若交給愛,它就顯露真相;
當你明白這一點,你就不再被心念綁架,因為它從來不是你。
一體同觀的臨在
「一體同觀」不是靠努力擁有的能力,而是放下分別之心後自然顯現的視野。
當五眼合一,不是五種不同的看法同時啟動,而是——
看見的主體與被看的對象,早已是一個整體。
沒有我、沒有他、沒有內外、沒有先後,
只有一片無限的當下,包容一切、接納一切。
這就是佛眼中的世界——
沒有什麼可取,也沒有什麼可捨,
一切都已經在它應有的位置,一切都是剛剛好的安排,
如光,如愛,如無邊的覺知。
精華金句
「真正的看見,不是看到更多,而是看到沒有分別。」
「所有的心,都是同一片意識的浪花。」
「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都不可得,只有當下的覺知是真實。」
「一體同觀,就是你與萬物同時被看見,並且知道這一切只有一個存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