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法會因由分第一
如是我聞。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鉢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鉢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金剛經原意摘要:
佛陀與1250位比丘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說法場景莊嚴,佛行乞、用餐後靜坐,是「法會因由」的起始,也是整部金剛經開啟的意識場。這一分沒有直接講法,而是在「準備與臨在」之中,揭示修行的真正基礎:安住當下,觀照本心。
(一)對應現代煩惱:
A01. 對未來感到焦慮與不安
A02. 缺乏生活目標與存在意義
A03. 害怕死亡與無常的無力感
金剛轉化說明:
這一分看似只是背景交代,實則隱含佛陀行住坐臥中無言的開示。
在佛陀靜靜坐下的那一刻,整個場域就已經說法:
→ 面對焦慮,不是先尋解方,而是如佛安坐,讓心「回到當下」。
→ 當我們專注於「未來的不確定」,就是離開了「此刻的真實」。
→ 而真正的目標與意義,不在外界成就,而在這一刻能否「安然如是」。
修心建議:
靜坐一分鐘練習:觀照當下的呼吸、感受與姿勢,不評價、不逃避。
提醒語:
「佛不是講話的時候在說法,而是他靜靜坐著的時候,已在高頻意識中。」
「未來還沒發生,焦慮是我對幻想的信仰。」
「意義不是追求來的,而是靜下來時,自然顯現的。」
「一切修行,始於一念靜定。」
「當你靜下來,真理就開始說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