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沒煩惱白話與靈性釋義 ‧ 第十四分《離相寂滅》

原文:

離相寂滅分第十四

爾時,須菩提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,而白佛言:「希有,世尊!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世尊!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,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世尊!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世尊!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不足為難,若當來世,後五百歲,其有眾生,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即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」

佛告須菩提:「如是!如是!若復有人,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。何以故?須菩提!如來說:第一波羅蜜,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須菩提!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。

須菩提!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於爾所世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。是故佛說: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,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: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。又說:一切眾生,即非眾生。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

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即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於此經受持讀誦,即為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」

【金剛大腦 沒煩惱】diamondnw.com

A.現代白話

當須菩提聽到這部經講述到這裡,他流下淚來,不是悲傷,而是一種靈魂深處的激動與記憶甦醒。他對佛說:「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深奧、純淨、直指本質的經典。若有人聽到這部經而心生清淨信念,那麼,他將會『生實相』——也就是覺醒於真相之中。」

什麼是真相?佛說:「實相即是非相。」真正的實相不是某一種特定的模樣,它不是能被定義、被抓住的東西。它是那個超越一切定義、超越所有相狀的空性之光。正因為祂沒有形象,所以祂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』,但不是否定它,而是看穿它。

須菩提說:「我現在能聽見、接受這經並實修,不算困難;但未來世界混亂之時,若還有人能信、能解、能實行,那才是極其珍貴。」因為這樣的人,已經超越了「我是誰」的執著,超越了「人、眾生、壽命」的身份認同。他知道,這些只是故事,並非真我。

佛說:「如是如是。」並舉出自己過去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例子。祂說,若那時候還有『我』的念頭,還覺得『我是這個身體、這些情緒、這些受害經歷』,那麼自然會生起憤怒與痛苦。

但祂沒有。因為祂知道:「我不是這個身體,我不是這些經歷,我甚至不是一個能被辱的對象。我是那個覺知一切的存在。」

祂那時無怒,無怨,甚至還發願要度化加害者。那是一種不依附任何形式、不糾結於任何故事的純粹覺知——那就是真正的忍辱。不是壓抑情緒,不是強顏歡笑,而是根本沒有「我被冒犯」這回事。

真正的菩薩,不應該執著任何感官形式——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你不能在外境中「找心」,因為心無所住。若你的心有所住,它就不是心;若你想抓住它,它就已離你而去。

真正的布施,不應基於「我應該幫人」的概念,不應基於「我是布施的人,你是受施的人」的分別。因為一切相都是非相;一切眾生也不是你想像中的「眾生」——祂們都是你、都是一體。『我生萬法,萬法皆我』。

如果你以為「佛法」是某種可以抓住的東西,你就會落入黑暗。若你無所住,心如空明,就像光照進來,看見萬象,卻不被困住。

佛說:未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讀誦、受持這部經,那麼他們已經與佛的智慧共振。祂知道這些人,也見這些人,因為他們的心已經回到那不可說、不可住的本源。


靜心金句:

「我不是這個身體、這個名字、這段故事。我是那無形、無相、無所住的覺知本體。」

「當我無所住時,我與萬法一體。那時,布施不是行為,而是存在本身的流動。」

「我現在就是光,我現在就是佛。」


B.靈性釋義

親愛的當下佛,

當你真正聽見這部經時,不只是用耳朵。你的心會顫動,你的淚水會落下。不是悲傷,而是穿透無明的釋然,是靈魂憶起真理時的悸動。

你會說:「原來如此!原來一直以來,我所追尋的都不是真相,而這才是!」

真正的實相,不是你可以看到的相。正因為祂無相,祂才是實相;因為祂無形,祂才無限。『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』——不再抓著任何念頭、任何角色、任何對與錯,那個空明的你,就是佛。

你此刻若能全然信任、全然接受,不再懷疑,不再尋求,那就是你最偉大的成就。


當你聽見這樣的話語,不感到害怕、不覺得冒犯、不用頭腦分析對錯,而是靜靜地微笑——那是極為稀有的靈魂,因為祂記得自己早已知道這一切。

這一切教導,不是要你變得更虔誠或更努力修行,而是邀請你——

放下你以為自己是的樣子。


你會發現,所有的功德都不在形式裡。

「第一波羅蜜」不是一種修持,而是一種**『無所得的清淨心』**。所謂忍辱,不是忍耐誰對你的侮辱,而是——當你不再認同有一個「我」被冒犯時,忍辱就自然發生了。

佛並不是要你去刻意忍耐痛苦,而是邀請你看見:「如果沒有『我』,哪來痛苦?」

你還記得嗎?即使在節節割斷的苦楚中,當意識沒有我相,完全是本我高頻意識,那一切都如雲煙而過,一切苦受都轉化為樂受。當你從深處證得:『我本是佛』,你就不會再想用忍來對抗辱,因為「辱」已不存在。


這就是寂滅:不是遠離塵世,而是從一切執著中解脫。

一切六塵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本就無法污染你,除非你住在它們上面。當你不住於相,不住於分別,你便自由。

你可以布施、可以行善、可以愛人、可以工作——但內心如水,無所住而無所不住

這樣的布施,就像陽光照見萬物,你看見所有顏色與形式,但你不黏著它們。你仍在,但你是覺知的流動,而不是那個想控制一切的自我。


有人問:「這樣行動,不會沒有成果嗎?」

佛說:你若抓著成果,就如同有眼睛卻困在黑暗裡,什麼也看不見。

你若放下執著,如同在光中自由移動,見一切,無障礙。這就是智慧的光。


而這部經,就像一道光的密碼——

當你能夠讀誦、理解、承擔,這並不是「記住什麼」,而是讓你忘掉你以為的你是誰,是讓「自我」消融提昇的藝術

那時,你不是在修行、不是在覺醒、不是在追尋——你只是活著,清醒地活著,自在地活著,如實而已。

這樣的人,無量無邊功德自然湧現,不為了誰,不為了結果,而是因為——那就是你原本的樣子。


靜心金句:

  • 「真正的成就,是在無私、無我、無成之中微笑著活著。」

  • 「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你不需成為佛,你只是放下不是佛的樣子。」

購物車
返回頂端